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简介 > 视频中心

杏彩体育这就是云南丨大自然厚爱的“矿物王国”

    发布时间:2024-10-21 09:47:20    |     次浏览

  杏彩体育矿物是由自然界产生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独特物理特性的一种单质或化合物。云南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繁多,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均较丰富,而且成矿条件优越、储量大,堪称真正的“矿物王国”。

  云南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从震旦纪至今,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演变复杂。大自然的丹青妙手和时间的奇妙魔力,既赋予了云南地上绮丽丰饶的山川风貌,又往地下埋藏了星罗棋布的矿物资源。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已发现173种矿产,云南拥有其中的157种,占比高达91.0%。这里面,已发现并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4种,82种储量居全国前十、31种储量居全国前三。其中,锡矿、铟矿、钛铁矿、铂族金属等6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铜矿、铅矿、锌矿、银矿等10种的储量居全国第二。

  根据《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由于矿产资源分类细目统一口径统计限制,云南有36种矿产未列入国家统计,事实上,云南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93种。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不仅是云南重要的发展资源,还衍生出无数与之有关的令人称奇的产品和技艺。

  云南具有悠久的冶金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昭通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铜器的发掘。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的青铜器为铜、铅等金属冶炼而成,距今3700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帝改滇王国为益州郡,中有贲古县,其北采山出锡,西羊出银,南乌山出锡”。锡都个旧拥有2000多年的锡矿开采历史。《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也载有:“堂螂(今天的巧家、东川、会泽一带)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

  近代以来,云南省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杏彩体育、盐化、磷化、煤炭等产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矿业一度成为云南重要的发展支柱。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力做强“资源经济”,加大找矿力度,切实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在做优做强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延伸发展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三样”,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云南,矿物资源如同繁星般在地层之下静谧闪耀。各种各样的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三稀”矿产、非金属矿产、宝玉石矿产、水气矿产或单独聚集,或彼此伴生,在云南广袤的土壤、岩层里舒展着身姿。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有色金属矿产。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云南有31种储量居全国前三,其中锡矿、铟矿、钛铁矿、铂族金属等6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

  有色金属矿产中,铜作为优势矿种之一,主要分布于迪庆州、玉溪市、昆明市、普洱市、红河州。

  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的普朗铜矿,矿区海拔3400~4500米,是一座以铜为主,伴生金、银、钼等多种金属组成的超大型铜矿床,也是亚洲特大型、云南省唯一的高海拔在产铜矿山。

  普朗铜矿是西南“三江”古特提斯甘孜—理塘洋盆洋壳向西发生俯冲造山作用的产物,具有较为完整的沟、弧、盆体系,使其成为“三江”地区一个重要的斑岩铜钼多金属成矿带。

  “三江”地区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地区,这里是全球最复杂的造山带和最具潜力的成矿带之一,因为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在地质学界被称为三江成矿带。因此,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被发现后,勘探人员又在其周边发现了红山-红牛铜矿、雪鸡坪铜矿等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和多个中小型矿床。

  “世界级的西南三江成矿带云南部分的资源丰度,是川藏青三省区总和的2.3倍。” 中国科学院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城雄表示。

  事实上,不止在“三江”地区,云南整体的地质条件都非常突出,成矿条件佳,矿床类型十分多样,矿产资源分布较广。不夸张地说,云南绝大多数州市都是名副其实的“家里有矿”。

  以煤炭为例。煤炭是云南的优势矿产,具有成煤期多、煤类齐全、煤质好、分布广等特点。云南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全省煤炭资源量为363.85亿吨(其中:探明资源量102.76亿吨,控制资源量131.64亿吨,推断资源量129.45亿吨),居全国第7位,煤种较为齐全。

  宝玉石矿产同样储量丰富。云南的喜马拉雅宝石矿带,是全国六个宝玉石矿成矿带之一。目前已发现五十种以上的宝玉石品种,像名声显赫且极其珍贵的祖母绿、红宝石、海蓝宝石、蓝宝石等在云南都有产出。它们中的不少同时又伴生诸多其他的宝石矿产。如红宝石的伴生矿物有尖晶石、石榴石、黄铁矿、绿泥石等,不仅经济价值高,又常常美得动人心魄。

  云南矿产资源不仅矿种全,分布广,而且共生矿、伴生矿多,利用价值高。目前云南已经查明资源储量的矿床中,近三分之一的矿床中均有共生、伴生矿种,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如兰坪县金顶超大型铅锌矿,伴生矿产就有银、镉、铊、锶等。而稀有、分散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值较低,很难富集成为独立矿床,主要伴生于其他矿床中。像会泽县铅锌矿中伴生锗;马关县都龙锡多金属矿中伴生铟;文山州铝土矿床中伴生镓等。

  千百年前,云南的先辈就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采集与利用。商周的铜料、宋代的井盐、明清时期的煤矿,无不展示出中国古代矿物开发利用的瞩目成就。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井矿盐产区之一,全部为高原深井矿盐,盐层形成于距今1亿5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埋藏于地下500—1000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制盐历史。

  从先秦至清代,云南是除四川之外的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唯一地区。东汉时期,地处滇西的云龙县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产盐地之一。到了唐代,黑盐井的开发,使滇中盐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云南第一大井的“黑井”等著名盐井的名称开始见于史书当中。清代,随着盐井数量的剧增,滇南盐产地与传统的滇中、滇西两大盐产区齐头并进,奠定了近代云南产盐基地的最初雏形。滇中盐区是云南历史上最早产盐的地区,主要产地分布在禄丰和安宁境内,包括元永井、阿陋井、黑井、安宁等矿区。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滇中盐区已成为云南省的最大的产盐区。滇西盐区主要分布在今洱源县、云龙县、兰坪县、大姚县和丽江等地。比较著名的盐井有云龙五井、白盐井、老姆井和乔后井。清初,滇南盐业发展迅速。由于盐区资源极为丰富,主要矿区分布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勐腊等县。

  目前,云南不仅拥有原盐这一初级产品,在盐化工领域,充分发挥云南水电、资源、电石等低成本优势,已经走出了一条“开发-生产-销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南磷化工产业基础较好,全省已探明29亿吨“浅地表、少杂质、易开采”的磷矿资源量,潜在资源量300多亿吨。有10个磷矿规划区和磷矿基地,矿山25个。磷化工产业磷酸、磷肥等基础磷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先进、产能规模大,黄磷及磷酸盐产品等基础磷化工生产大省,磷矿石、磷酸、黄磷等磷化工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磷化工行业实现产值约700亿元。

  随着国家对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云南省内的滇池流域和抚仙湖流域保护条例的实施,未来滇中一带的磷矿资源开发将受到政策的较大制约,云南实施了滇东北镇雄地区磷矿调查评价,了解羊场背斜区域磷矿资源潜力;同时,全省推进低品位磷矿资源的利用,稳定滇中磷矿的开发利用规模,保障磷矿供应。

  昭通镇雄羊场磷矿的勘探便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该矿一期勘查成果已通过评审,并完成了探矿权投放;二期勘查正在编报中。

  羊场磷矿位于镇雄县碗厂镇和盐源镇一带,是下寒武统梅树村组沉积下的磷块岩矿床,特点是“资源储量大、矿石品质优、资源分布集中”,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隐伏单体富磷矿床。

  “2021年以来,矿区已累计投入钻探近5万米,累计探获推断类资源量超50亿吨,其中已评审27亿吨,外围预测潜在磷矿资源巨大。”该矿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羊场超大型磷矿的发现和评价,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磷矿勘查工作,为云南省打造千亿级全国重要磷化工产业基地提供了更有力的资源保障。同时,这也将显著提升云南省的磷矿资源储备,对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进入现代,云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显著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经济效益高的现代矿业产业体系。

  以有色金属为例。2023年,云南省规上企业生产十种有色金属764万吨,站上700万吨新台阶,营业收入4123亿元。

  高产能、低耗能的产业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也为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助力。

  近年来,云南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云南产业“新三样”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积厚成势。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新三样”合计拉动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为39%。在这当中,绿色铝表现亮眼,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炎炎夏日,在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阳宗海片区生产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现代化的生产线上,数以千吨计的铝材在轧机轮轴的驱动下挤压拉伸,最终被擀成0.0045毫米的超薄铝箔。这个厚度薄如蝉翼,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但其价值却不可小觑——被广泛运用在一些“大国重器”的核心部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云南先后引进了中铝集团等一批国内铝工业龙头企业,着力加快“绿色铝+精深加工”集群化布局,初步形成了原料—电力—绿色铝—铝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此外,云南还持续推进实施绿色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抢抓全国电解铝“北铝南移、东铝西移”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产能转移,铝及铝下游精深加工项目有序向园区集群落地。2024年上半年,云南省绿色铝产业实现产值705.29亿元,增长35.4%,增加值为23.9%。

  矿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地方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如作为铝土矿的主要分布地,近年来云南文山州谋势而动、异军突起。

  文山目前正全力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2024年上半年,文山以绿色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拉动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个百分点、19.3个百分点。全州实现绿色铝产值375.3亿元,同比增长63.3%,占全省绿色铝总产值的53.2%。

  绿色铝产业的迅猛崛起只是云南现代矿业产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云南已形成全球第一且最完整的锡、铟产业链,全国第一且最完整的铂族金属产业链,拥有较完整的稀贵金属材料产品门类体系;拥有全球最大的锗系列产品生产和供应商;铂族金属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约为60%。

  当然,这些产业成绩的取得,背后还是离不开云南丰厚的矿产资源和原材料这一本底优势。周城雄认为,云南多种矿物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贵金属新材料、‌绿色铝和光伏单晶硅的产能以及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出货量在全国占比都较高,这‌进一步巩固了云南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

  矿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也为云南加快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提供了新动能。2024年上半年,云南省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6%、23.9%、26.6%,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6倍;太阳能工业用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12.0%、65.6%,对云南整体经济增长形成了新支撑。

  “矿业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不仅促进了云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了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还带动了就业和产业升级。”周城雄表示,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了云南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云南而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丰富的矿产不仅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还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千百年来,民间工匠在代代相传中,将矿石打造为精美工艺品。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既是云南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也成为云南多元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滇海虞衡志》中写道,“锤造炉瓶成冰形而斑者为斑铜器”。斑铜技艺起源于云南青铜器,最早产生于东川府,也就是现今的昆明东川区、曲靖市会泽县一带。

  因会泽的天然铜矿石中含有金、银等多种金属元素,铜器匠师将铜矿石制作成工艺品,表面抛光后,古铜色底子上便会显出斑彩熠熠的天然效果,所得器物即为生斑工艺品。

  由于生斑所需的铜为高品位天然铜,材料较为稀有,故而20世纪初,昆明一带逐步形成了熟斑技艺。

  所谓“熟斑”,就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熟斑精致复杂,造型优美典雅。

  “妙在有斑,贵在浑厚”。2008年6月,斑铜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铜之外,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也是高超精湛。《天工开物》记载,“凡银,中国所出,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作为中国最早采炼银矿的地区之一,云南在春秋时期已有银器制作。至明清时期,云南更是成为中国银产量最多的省区。

  云南银器最得盛名的当属丽江永胜珐琅银器和鹤庆银器。永胜珐琅银器又称银胎掐丝珐琅,该技艺始创于元代,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顾名思义,该技艺结合了银器制作工艺和珐琅工艺,将银花丝直接在胎体上掐出花纹,再将透明或半透明的各色珐琅釉料填入银胎花纹中,经过多次烧制而成。丽江永胜珐琅银器早在明清时期就行销云南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南亚等国家。

  据《新纂云南通志》“工业考”记载:“永北厅之珐琅银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四者制成,翠者翠鸟之羽毛也。北永厅制珐琅杯碟,华艳夺目,与直省所出无异。”珐琅银器制品在造型和纹样设计上,遵循汉族民间“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北京景泰蓝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是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与西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见证。

  “艺开南诏传千载,名满中华第一家。”鹤庆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距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据《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于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自20世纪80年代始,新华村就开始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出色的银器制作技术生产银器制品,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银器制造中心”。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银器的生产,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前店后厂”模式。

  截至2023年,新华村已有企业230家,个体工商户更是达到了583家。这其中,围绕“鹤庆银匠”品牌的相关产业成为主打。据悉,目前鹤庆全县已有1500多户、5600多人加入到了银器手工艺品制作的行列中。至2024年,鹤庆银铜器产值达32亿元,成为用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扣之声如铜铁,其白如银,作器殊良。”这是明代谢肇淛《滇略•产略》一书中对锡器的赞誉。早在商周时期,云南制锡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在楚雄万家坝春秋中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不乏制作精美的锡器。《云南省志•文化志》中记载:“两千多年前,汉朝便置官吏在个旧督办锡务。至清朝康熙年间,个旧锡矿山向民间资本开放,许多锡工艺作坊在现今的大桥聚集,形成一条专门制作锡工艺品的‘锡行街’。”锡器制作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被延承下来,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

  传统的锡工艺品制作,主要采用高纯度精锡,经过融化、压片、裁料、造型、刮光、装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复杂工序制成。古往今来,锡器制作技艺在世代匠人的手中历经磨炼,愈益精湛,传承和创新相得益彰。2009年,锡器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斑锡工艺作品。图源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制作的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3季)中《云南非遗:锡器制作技艺》。

  云南乌铜走银,因制作时使用秘法炼制而成的贵金属材料“乌铜”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走银”而得名。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清末,全国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曾赞誉石屏“乌铜器名驰中外”。

  乌铜走银大体有炼乌铜、打片、放样、下料、錾刻、走银、粗打磨、组装焊接、抛光打磨、捂黑处理等十多个工艺步骤。银与乌铜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富有层次感,闪耀的银色光泽,使乌铜走银作品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乌铜走银作品。图源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制作的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3季)中《云南非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从青铜时代一路走来,江川青铜、会泽斑铜、石屏乌铜走银、永胜珐琅银器、鹤庆银器、个旧锡器等矿物非遗制作技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见证了云南丰饶矿藏惠及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

  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曾表示,“矿产,是云南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唐菊兴则认为,矿产资源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发展壮大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铜、铝、锂、锰等矿产资源作支撑。

  仅就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据统计,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需要用53.2公斤铜、8.9公斤锂、39.9公斤镍、24.5公斤锰、13.3公斤钴、66.3公斤石墨、0.5公斤稀土。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云南正在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周期为2021至2035年。

  找矿勘查如同探险,千百年后,依旧有着无数地质学家手握罗盘和地质锤,深入陡峭的山谷、高耸的雪山,寻找埋藏在深处的地球瑰宝。

  据介绍,云南不仅对三江、上扬子西缘和南盘江—右江等重要成矿带进行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优化找矿远景区和靶区,还在香格里拉、个旧、兰坪金顶和鹤庆北衙等矿集区深入开展了地质构造调查,建立找矿地质和综合信息模型。

  此外,云南还实施了滇东北镇雄地区磷矿调查评价,了解羊场背斜区域磷矿资源潜力;开展滇西北“三稀”矿产资源调查;在滇东南文山地区进行了铝土矿调查以支持绿色铝产业发展;实施西南三江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重点对铜、锡等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从具体种类来看,煤矿方面,云南将重点提升对白龙山、雨汪、观音山、小龙潭和山心村等煤矿的开采能力;铁矿方面,强化大红山和疆锋铁矿等矿山开发;铜矿方面,适度扩大普朗、大平掌和大红山等矿的开采量,以提升保障能力。

  2024年6月,一则“云南省红河州发现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消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新发现,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全省已规划18个能源资源基地和38个国家规划矿区,布局37个重点开采区。下一步,将继续有序推进战略性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从源头上进一步强化战略性资源规划管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而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云南的矿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开展新一轮找矿行动是助力云南矿业产业发展的“开源”之举,那么实现现有矿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便是“节流”之措。

  随着日前云南省长江重点生态区川滇生态屏障(大理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顺利通过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竞争性评审,目前云南省已拥有三个获国家支持的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资料显示,此次通过评审的示范工程项目聚焦于区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引发的核心生态问题,共对884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开展综合修复治理,涉及1市9县,项目区面积10.96平方千米。

  大理州地处“三江”成矿带中南段,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留下大量的废弃矿山。据统计,目前当地矿山图斑达1760个,占损面积2743.33公顷,数量居全省第三。

  “通过项目实施,可消除隐患213处,新增林地496.37公顷,草地140.05公顷,耕地202.09公顷,将有力促进大理州加快实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清零的目标。”大理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是大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实践。”

  从全省来看,云南实现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同样稳健。近年来,云南持续深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矿业权联勘联审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制定有色金属、化工、煤炭等行业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共建成绿色矿山61座。

  与此同时,为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云南还全面摸清历史遗留矿山家底,将未实施治理的5800余座、20.80万亩历史遗留矿山,纳入国家、省、州、县四级衔接一致的历史遗留矿山数据库,并根据年度修复情况组织开展图斑变更核查和验收销号工作。

  下一步,云南将锚定《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的5项主要任务,高质量推进12个重点工程、47个重点项目,全方位确保全域全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下一步,将深入挖掘资源经济的潜力,深度推进资源经济的发展,让资源经济成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2024年3月全国“两会”云南代表团的开放团组会议上表示。这也是看作是云南在资源经济发展上的一种路径和目标的宣示。

  在云南,祥云在蓝天上舒展,湖泊在高原上荡漾,植物在微风里婆娑,动物在山河里追逐,矿物在地层下闪耀。数千年来,云南人对矿物的勘探认识、开采运用、加工制作伴随着云南历史更迭的整个进程,矿物如同空气一般已然融入云南人的生活、文化和骨血之中。

  如今,“矿物王国”正在开启新的发展之旅。那些在地下历经亿万年孕育的宝贵资源,亦将被更多唤醒,加速转化为云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新动能。